在压迫下祈祷:土耳其游客揭露乌鲁木齐清真寺的打压现状

0

作者:塔希尔·依明·维吾尔人(Tahir Imin Uyghurian)|《维吾尔时报》|2025年7月

一名土耳其游客近日揭露了乌鲁木齐——维吾尔人家园首府——清真寺正在经历的令人震惊的转变:这些清真寺已不再是伊斯兰礼拜的中心,而是被改造成国家宣传与监控的工具。

2025年5月,土耳其公民塔哈·亚辛·埃雷尔(Taha Yasin Erel)访问乌鲁木齐,并用一小时的视频记录了他的亲身经历。他深入了解了维吾尔穆斯林在中国统治下的生活状况,尤其是宗教自由的现状——或者说,完全缺乏自由。他所见所闻令人不安。

清真寺变成“博物馆”
埃雷尔探访了天山地区东口子(Dongkowruk)一带的多座历史清真寺,包括东口子清真寺(又名二道桥清真寺)、阿克清真寺和撒拉清真寺。他发现这些清真寺不是对外关闭,就是只对少数人开放且严格监管。例如,曾是宗教活动中心的东口子清真寺,如今已被改造成“博物馆”,信徒若无官方授权不得进行礼拜。

在阿克清真寺,埃雷尔尝试进入祈祷大厅祈祷,却被负责人拒之门外。对方不允许他进入主要祈祷区域,也不愿打开照明。马路对面的撒拉清真寺同样关闭,没有任何宗教活动的迹象。

受监控的主麻日祷告
5月23日星期五,埃雷尔再次前往某清真寺观察主麻日祷告。他一进门便被拍摄护照照片,明显受到政府监控。他指出,即使身处维吾尔自治区,当地清真寺也强制使用“北京时间”而非本地时区。

当日的主麻演讲(Khutba)并未使用维吾尔语开场,也没有以“奉真主之名”(Bismillah)开始。整个演讲由阿訇全程用汉语宣读,内容并非宗教教义,而是官方文件,特别是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》。阿訇朗读了第4章和第5章部分内容,内容涉及监控、宣传和爱国教育,最后仅引用了一句《古兰经》内容草草收尾。

宣读内容包括:

第48条:各级人民政府应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,表彰在民族共同创业、扶贫互助、邻里和谐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。自治区至少每五年一次,地市每三年一次,县区每两年一次。

第49条: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、基础性、长期性工作,充分利用成果教育群众、凝聚共识、团结人心。

第50条:被认定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,可于年底获得一次性奖励。具体奖励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。

清真寺内没有可见的《古兰经》,本应用于放置宗教经典的书架完全空空如也。埃雷尔还注意到,现场信众几乎全是年长者,年龄多在50至60岁之间,唯有他一位年轻人——这也反映出年轻维吾尔人要么无法、要么不敢进入清真寺。

谈话与恐惧
埃雷尔尝试与当地维吾尔信徒交谈,但多数人表现出恐惧,不愿多言。有一次,他在祈祷结束后试图用维吾尔语与几位信众交谈,但他们立即表示拒绝并劝他离开。

当他试图为另一座清真寺拍照时,更被人粗暴制止,对方大声呵斥并将他赶离现场。

压制模式一目了然
埃雷尔在视频中总结道:维吾尔人的伊斯兰信仰与突厥族身份正遭受系统性攻击。他所看到的是恐惧、控制与文化抹杀,而非宗教自由。清真寺如今不过是被中国政府导演的舞台,为的是消解伊斯兰精神、重塑维吾尔身份为国家宣传工具下的“民族团结”象征。

他的亲身经历为不断增长的证据再添一笔,表明对维吾尔人宗教的打压并非偶然政策,而是中国政府“伊斯兰中国化”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