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论:在美中贸易战之际,美国媒体集体遗忘中国仍在使用维吾尔强迫劳动

0

作者:Tahir Imin Uyghurian,《维吾尔时报》,2025年5月3日

随着美中贸易战再度升级——因关税上调、对Shein和Temu等中国电商巨头的打压,以及围绕芬太尼的政治指责,美国媒体充斥着对经济前景的焦虑报道。然而,在这些喧嚣中,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却被彻底忽视:中国仍然在大规模使用维吾尔强迫劳动来主导全球供应链。

在今年4月ABC新闻的一篇报道中,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举措主要被描绘成引发消费者反弹的因素——例如,原价10美元的T恤涨到22美元,Shein的毛巾涨价377%,美国家庭可能每年多支出2100美元。然而,这篇文章却完全没有提到这些“廉价”商品背后的道德代价:数以万计被系统性拘禁、被迫进入工厂劳动的维吾尔人——这是中国在其维吾尔家园进行种族灭绝的一部分。

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Michael Sobolik在X平台上写道:“这篇报道一句都没提Temu和Shein为什么这么便宜——他们靠的是维吾尔奴工!” 这种沉默不仅是新闻的失败,更是对不公的默许。

中国的不正当优势:独裁与强迫劳动
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往往聚焦于批评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,称其混乱、对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有害。在一个自由社会中,对任何政府的批评都是正当的——这篇社论的目的也不是为某个政府辩护。但问题在于,这些报道却一贯回避了中国共产党赖以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:一个可以毫无代价地压榨人民的极权体制。

中国的“竞争力”不仅是廉价劳动力——而是被迫的劳动力。美国劳工部、联合国以及多个独立组织(如共产主义受难者纪念基金会、维吾尔人权项目)都已证实,中国将超过一百万名维吾尔人和其他突厥少数民族转移至“再教育营”后,强制派遣到为全球品牌供货的工厂,包括那些参与当前关税争论的平台,比如Shein和Temu。

这,就是一个1.28美元毛巾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。

媒体的叙事:保护美国人免于涨价,却不提道义灾难
《纽约时报》和ABC新闻更多聚焦在美中外交恶化、市场不确定性上,并忧心忡忡地提出中美是否还能对话的问题。然而,他们的报道却将这场贸易战描述为一场对等的经济博弈,却完全忽略了其中一方正在用奴工当棋子。

ABC新闻甚至原封不动地转述了中国政府对关税政策的批评,称美国“不人道”——却毫无讽刺或批判的语气。可这个被描绘为“受害者”的政权,正是那个关押超过一百万维吾尔人、摧毁清真寺、将宗教定为犯罪、并将维吾尔人强送工厂劳作的政权。

这难道不该成为头条吗?

美国人民有权知道全部真相
贸易政策固然复杂,但它也关乎道德。美国消费者有权知道:他们点进购物车的8美元T恤,很可能是一个在中国工厂中被囚禁的维吾尔女性缝制的。而他们也值得拥有一个告诉他们这个事实的媒体——而不是只告诉他们“关税让钱包受伤”。

当前的媒体往往回避去揭示中国系统性的人权践踏——中国没有独立工会、没有劳动保障法治,也可以在习近平的极权统治下承受短期经济痛苦。这些媒体却往往将美国描绘成“搅局者”、一个让局势升级的不理性一方。这种扭曲的报道带来的是恐惧和混乱,而不是理解和正义。

如果美国的新闻记者真想履行他们向公众传递真相的职责,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讲完整的故事。这个故事包括:中国正在将强迫劳动武器化,不仅用它来压低价格,更用它来践踏一个民族的尊严。

是时候停止将维吾尔奴工问题作为新闻的脚注——或者更糟的是,彻底遗忘它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